受国际市场影响,2013年国内糖价持续下跌,制糖企业10年来第一次出现亏损,这着实给食糖产业敲响了警钟。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2013/2014榨季全行业亏损97.6亿元,糖企亏损面超过90%。2014/2015榨季全行业亏损预计约20亿元,制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尽管在《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支持蔗糖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利好消息的背后,中国食糖产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产业面临全新市场考验
目前,中国食糖产业正处于整合和变革时期,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糖农到用糖企业,各环节都面临全新市场环境的考验。
一是国内食糖供需缺口逐年拉大,国产食糖成本高昂。卓创糖类分析师孙悦表示,受人口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食糖消费量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国内食糖供不应求,缺口不断扩大,2015/2016年度供需缺口高达590万吨,超过国内食糖产量的50%;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粗放,甘蔗户均种植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进口糖价格优势明显。孙悦指出,为保护蔗农利益,国家不得不一再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致使国内甘蔗价格远高于世界主要产蔗大国。原料成本高,制糖成本更高,国内外食糖价差随之不断扩大。由于进口糖能获得高额回报,沿海区域接近原糖进口港口,可缩减企业加工成本,于是不断有大型原糖加工项目在沿海地区开工和投产。我国食糖进口量自2010年开始大幅增加,2015年食糖净进口量达到477万吨。可以说,进口量越大,对内陆糖企的冲击就越大,沿海糖企的成本低于内陆企业,利润自然高于内陆企业,因此我国不少内陆糖企举步维艰,亏损严重。
三是走私阻碍食糖产业向前发展。孙悦坦言,近两年,国产糖由于产量下降步入价格上行渠道,而国外糖价相对偏低,二者出现较大价差,导致一些国外糖源从我国边境非法进入,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控制。
当然,我国食糖产业面临的困难远不止这些。山东省东方糖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凡表示,人口红利过后,刘易斯拐点来临,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国内农业人工成本持续增加。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升级改造和提高效率,同时抗风险能力很低,这是制约国内食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完善政策为糖业发展护航
中国食糖产业健康向好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科技化水平和管理创新程度。孙悦表示,糖料种植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道路,打破过去依靠水田、良田种植甘蔗的局面,处理好糖粮争地的矛盾。
对于制糖企业如何冲出重围、实现盈利,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首先是转型,如开发高附加值的富硒红糖;其次是技术创新,当前国内糖企只生产白砂糖,品种单一,对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适当加工原糖势在必行;再次是加强糖料作物机械技术研发,提升糖料作物种植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从源头上降低食糖生产成本,提高糖企综合竞争力。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表示,糖企依靠高糖价获得高利润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要突出重围,应更多地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去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加强专业人才尤其是市场研究人才培育;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完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从而获取规模效应。
当前是国内糖业的寒冬期,不但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威胁,而且业界信心极为不足。“亟须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糖业护航,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宋清辉说。
“完善的国家食糖储备政策,适当的政策实施时机与节奏,是获得有效调控的关键,建立更加积极、灵敏的调控决策体系,对国储仓点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是获得有效调控绩效的保障。在糖料收购政策方面,除了继续实行糖料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联动的政策外,国家还应重点关注糖料生产环节面临的问题,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补贴等方面下功夫。”孙悦如是说。
对于食糖走私的问题,广西糖协理事长农光建议,开展糖业立法,继续严管食糖进口。根据供需把握进口节奏,合理制定进口量。严防国内糖价回暖之后走私的猖獗。此外,为解除糖业危机,国家应开展目标价格管理或直接补贴,保护糖农利益,稳定糖业发展。(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