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改推进中角色颠倒的落差:利益博弈暗涌

2016-05-20 08:07:5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08-08-44-98-564860

  产销一体化后,盐业公司行政权限被取消,利润会快速下降,“后续只能谋求跟制盐企业合作,在谈判过程中,会对盐业产业链的利润进行重新分配,具体比例还需要具体商谈。”

  本报记者 陈红霞 实习记者 张 青 武汉应城报道

  “我们已出具针对盐改的意见,并提交给了相关部门。”5月17日,一盐业公司负责人老马透露,近期,自己到处出差联络合作的制盐企业,在与对方维护关系的同时,探讨双方未来在产销一体化方面合作的方式和方法,而双方商谈的重点,将会对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进行调整。

  盐业公司是盐改中所受冲击最大的对象。一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当前,盐改总则虽已出具,但在落地过程中,各省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执行政策,“可当前盐业监管的盐务局与盐业公司本身就是两块牌子一个班子,也就是说,盐改细则仍需盐业公司推出,对于这种需要‘自我革命’的细则,短期内,各地都不太可能快速实施。”

  湖北一盐业系统人士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围绕盐改,盐业监管系统已确定一个不成文的基调,即细则即便在短期内出具,对盐改方案的实际变化不会很大,目前,实施细则尚在研究中。不仅如此,在当前的市场,围绕盐业改革后可能引发的食盐安全问题,也可能成为盐改落地的阻力之一。

  权利分配调整

  “在此前的中国盐业中,盐业管理办公室和盐业公司,其实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盐业管理办公室制定计划、监管生产质量,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定价还是销售,都是以盐业公司为中心,以他的利益最大化来操作的。”武汉大学竞争法和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晋表示,在这个过程中,盐业公司既是市场监管者又是运营者,这种模式削弱了消费者的“福祉”,挤占了制盐企业利润,利益分配“有些畸形”。

  如今的盐改,强化食盐专营的同时,明确了市场化的趋势,而其并非一次完全市场化,符合当前的盐业改革的现实需求。

  盐业公司成为此前食盐专营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盐企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盐业公司来销售,而盐产品的运输也需要他们来管理。”上述盐业公司负责人也表示,事实上,当前的盐业生产准入门槛很低,技术门槛不高,比如在应城地区的井矿盐,只需要在盐矿地下注水,抽取上来后,经过一定的设备进行蒸发后凝结成晶即可,而要在食盐领域分得一杯羹,最核心的环节就是从盐业公司手中获得食盐生产指标,“这其中不乏利益输送,手握食盐生产和销售指标的盐业公司在此过程会形成一些或明或暗的好处。”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此前,在应城一家工厂,每家盐企的门口都会有一个“盐业稽查”的办公室,由盐业公司派出的人员,查询每一台进出的车辆及每个人,如果车辆没有准运证,或者个人携带的盐过多,都会被没收甚至会处罚,“另一位盐企负责人苦笑道,当时公司计划给其他合作伙伴赠送点食盐作为礼品,都很难正常送出。不过目前,这种稽查已经没有这么夸张了。

  在实际的产业链条中,盐业公司的受益程度也最高。该人士透露,一般来说,制盐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每吨250元左右,其出售给盐业公司约为每吨450元,而按照当前的食盐零售价格每500克1.5元换算,每吨售价高达3000元,中间的价差高达12倍,其中,制盐企业获得接近1倍利润后,其他利润基本归为盐业公司所有。

  不过,上述人士也坦言,如今产销一体化后,这部分行政权限被取消,盐业公司利润会快速下降,”后续只能谋求跟制盐企业合作,在谈判过程中,会对盐业产业链的利润进行重新分配,具体比例还需要具体商谈。“

  食盐安全之辩

  但眼看着固有的利益体系要被打破,”既得利益者“已暗中开始博弈。

  早在盐改方案出炉之前,湖北省的一次行业会议中,盐业从业者已进行了一次深入讨论。”其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食盐安全的问题。“一位参会者透露,此前的盐业专营体系中,虽然盐业公司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但其同时承担着最直接的食盐安全的责任,从多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盐业公司也十分尽责,基本没有出现过食盐安全的问题,如今将这部分管理权限转移到食药监系统,盐业公司不再承担这部分责任。

  而在市场人士看来,盐改推行后,盐价下降会成为必然。”本身盐业产能过剩,如果市场放开,原本没有生产指标的盐企会大举进入食盐市场,而食盐的消费量是相对固定的,市场容量有限,为争夺市场,大概率会通过降价的方式夺取市场。“上述盐业公司负责人表示,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局面,市场秩序会大乱,而企业为争取更多利润,则可能会以降低产品质量的方式换取市场空间,届时可能会出现食盐安全的问题。这也成为盐改过程中,盐业从业者们最大的困扰,也可能成为最大的难题。

  此外,盐改放开后,行业的洗牌也会成为趋势。”产能过剩后,当前的制盐企业大部分都呈现亏损状态。“一工业盐企业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市场的手调节后,部分不够市场竞争力的盐企会被淘汰出局。

  诸多盐业从业者已将这些意见汇总后提交给相关部门,希望能谨慎考虑盐改的推行。但针对这些质疑,目前,上级主管部门尚无明确回复意见。

  一些工业盐企业也已开始着手对政策进行研究,伺机进入食盐市场。”食盐和工业盐之间的差别在于,食盐需要加碘,而加碘的成本约为每吨40元左右,而当前食盐市场的高额利润,工业盐企业大都亏损经营,食盐市场肯定更好做。“上述工业盐负责人还解释,而从竞争力来看,已在市场充分竞争机制下运行的工业盐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那么,食盐安全问题理论上会不会在盐改推行后发生?对此,孙晋表示,”盐改方案若推行后,可制定食盐市场管理办法或者食盐质量标准,标准可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调整,这是可以解决食盐安全问题的。“最初,我国食盐之所以推行专营,是为了防止出现碘缺乏病。食盐专营后推行的食盐加碘政策,确实让我国在短期内基本解决了碘缺乏病泛滥的问题,但如今,各类海产品十分丰富,碘的摄取可以通过更多方式解决,且对比食用油、牛奶等食品,食盐的安全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若仅以此为理由制约当前盐改的推进,不是很合理。

  此外,今年春节前后,国家开始在食盐生产领域试点推行产品回溯机制,”即在全国范围内,主管部门选择了包括湖北、湖南、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的多家食盐生产企业,试点推行产品回溯机制,“上述制盐企业负责人则表示,如果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按照目前的进度表,这些试点企业需要在今年8月前做完这一工作,目前,各企业已在加速寻找合作企业推进回溯体系的建立。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