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奶如何定价?以质论价 探寻本土化管理方式

2017-03-29 10:56:04   来源:食品报

“这两年我国的奶业发展遇到的很多波折就出在奶价上。如果有科学合理的原奶定价机制,中国奶业问题将解决一大半!”中国原奶如何定价?如何让中国所有的牛奶在统一标准下公平竞争?定价是考虑生产成本、安全指标、牛奶质量,还是由市场供需决定?日前,在由《荷斯坦杂志》于北京主办的中国奶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原奶定价机制科学合理

  奶业问题将解决一大半

  “这两年我国的奶业发展遇到的很多波折,问题就出在奶价上。如果有科学合理的原奶定价机制,中国奶业问题将解决一大半!”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在会上第一个发声,并对奶业的规划提出建议,“奶业规划应将定价机制说明白,定出原则,全国各地按照实际情况来确定定价的具体方法、标准和执行的措施。”

  据记者了解,上海这些年来奶业发展稳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此,张志民分析认为,科学合理的计价机制以及科学的第三方检测,是上海奶业得以稳定发展很重要的两点原因,同时也是奶农、奶协、乳企共同努力的结果。“全国各地都在学上海,但学后回去执行的不多。”张志民表示,好经验不仅要学,更重要的在于实施。

  必须要探讨适合中国奶业发展的定价机制,张志民认为,政府不能定价,也不能完全由市场定价,可以采取中间法,由大家协调定价,政府、协会、企业、牧场共同成立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机制很重要,委员会成立也很重要,定价如何实施更重要。价格协调机制定好后,尤其定的指标不要随意改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计价体系,按计价的项目、交奶的季节,对号入座,避免随意性,减少奶企矛盾。”

  实际上,农业部、工商总局、工信部三部门已制定了《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对于该示范文本,张志民表示,应该得到很好的执行,因为它有很强的政策性和规范性。“这个合同文本的条款不单单是保护了奶农的或者企业的利益,而是保护了双方的利益。”

  关于定价原则,张志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考虑生产成本;其次,一定考虑市场需求;第三,一定考虑双方利益;第四,一定要有利于奶业可持续发展。“如果价格长期扭曲、不合理,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空话。”他强调。

  让奶农参与利润分配

  合理奶价会带给农场正能量

  “我国奶业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相当一部分是奶价惹的祸。”对于奶价的重要性,来自北京三元食品的奶源总经理郑建强持与张志民同样的态度,“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部分原因就是由于2007年奶价炒高;2014-2015年奶业的困境也是源于2013-2014年透支了利润,奶价抬高,企业都来抢奶。奶没有抢到,却把国外的奶抢进来了。”郑建强认为,近几年我国奶价惹的祸还是不小的。据他介绍,相比之下,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的奶价计价标准,比我国复杂得多。简而言之就是:乳品价格-原料奶成本=利润,而原料奶定价的过程就是各相关企业瓜分利润的过程。

  据记者了解,三元已经开始在原料奶定价方面采取一些有效措施。2016年,三元全面取消了基础价格,采取重奖重罚制,不合格会被拒收,并追加处罚,因为这说明牛场存在问题,管理中存在隐患。另外,三元还有奖励机制,例如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使用全混合日粮(TMR)等都有累加鼓励的制度。这么做的效果是使牛奶体细胞测定(SCC)、脂肪及蛋白等指标得到极大的改善。“拒收的情况很少发生,因为农场找到了生产努力的方向。奶价一定要体现到价值,例如,脂肪和蛋白;同时,奶价也是引导,指导牛场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郑建强认为合理的奶价,会带给农场正能量。

  郑建强呼吁,我国应该制定全国统一的计价标准,让所有的生产者都在一个平台竞争,这样才是一个公平的环境。“而现在小区和散户的价格和规模场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天然的规模歧视。因此一个健全公平的全国统一的计价方案是有必要的,这样中国奶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执行季节差价

  解决原料奶供需矛盾

  奶价应该如何产生?如果完全是靠成本推动,是否合理?这对乳品企业是否公平?牛奶这种鲜活的特殊农产品,完全由市场定价,是否合理?这对奶农意味着什么?会上,来自江苏向阳申福牧场的董事长宋慧亭一口气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据宋慧亭介绍,上海的奶价协商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即采取成本推动的方法,在成本价上加7%,但是有上下6%的浮动,实际上就是增加市场调节机制。目前,浙江、江苏、福建地区由于没有自己的定价方式,就参考上海的奶价,上海发布什么奶价,浙江就执行什么奶价,江苏则是在上海奶价基础上低0.2-0.3元钱,福建是在上海奶价基础上高0.3-0.5元钱。“这说明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上海在成本调查的基础上协商奶价、以质论价还是比较合理的,所以成为周围许多省份的参照。”宋慧亭认为,上海的价格协调机制既反映成本,平衡农工双方利益,又结合了市场。

  大量数据证明,中国的原料奶总是在不应该多的时候多,应该多的时候却又不够了。“所以,我国原料奶现在最大的矛盾就是季节不平衡和地区不平衡。南方始终缺奶,夏天比冬天缺的更多。上海从2017年开始,实行季节差价,力度非常大。1-6月牛奶交售不能超过全年牛奶交售总量的57%,如果超过,那么超过部分的牛奶每公斤扣0.5元。其中8-10月奶价比3-5月的结算价相差0.9元。这就意味着上半年不是牛奶产量越高对牛场越好。”宋慧亭认为,上海正是为了解决季节不平衡问题才实行的这个计价体系。“这个矛盾是全国性矛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全国解决了季节不平衡的问题,缓解一下地区不平衡的问题,也许就不会出现杀牛、倒奶、限奶的现象。”

  探寻适合本场管理方式 

  切实推行以质论价

  然而,进口奶粉的低价却时时成为压在我国乳品企业头上的一座“大山”。那么,国内乳品企业尤其牧场该如何规避这种压力?来自河北保定双丰牧业的总经理曹险峰认为,首先,科学管理是压缩成本的关键。“中国乳业很有希望,即使进口奶价低,中国乳企、奶牛场应该也是可以承受的,因为成本的压缩是有一定潜力的。”他认为,要降低生产成本,科学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首先,要有好牛,这就要求做好选种选育;其次,要有科学的饲养配方;再者,还要有适合本场的管理方式。在这方面,双丰牧业的一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获得了专家认可。据曹险峰介绍,双丰牧场从建场以来就没有设立专职兽医,但平均单产可以达到35公斤。“没有兽医,不等于不给牛看病,因为牛场设置的每个小组长,都可以独自承担起所在部门牛只的疾病防治,只是没有专门给他挂上兽医头衔。而在兽医人员方面节约的费用,一部分则用于提高小组长的收入,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就是搞好职工培训,普及养牛知识,提高执行力。牛场管理关键在于执行人员的水平,执行人员没有水平,牛场就管理不好,所以,双丰的管理重点就是检查指导培训。养牛知识普及到基层,牛场才能管好。另外,提高奶牛舒适度和牛场机械化等,都能降低饲养成本。

  对于奶价的问题,曹险峰也表示,中国乳业应当推行以质论价。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应该以质量为标准,建立合理的企业利润分配方法,设置详细的计算方式。“但在目前我国养牛人和乳品企业之间话语权不对称的现实下,要实现原奶协商定价,还有一定距离。”他认为,协商定价短时间内不能实现。

  取消政府定价制度

  行业自律保护奶农的可持续利益

  会上,来自澳大利亚乳品局的国际经理徐圆介绍了目前澳洲原奶采取的定价方式,即企业自己定价,“其实跟三元的做法比较类似。按照干物质为基础,辅以质量和安全,各个公司自己定制价格。简单来说,公司分级论价,牛奶品质分为A级、B级、C级、D级,各个级别给予不同价格。D级就是第四级别即不合格,当然也要罚款。另外,定价中剔除了运输当中损耗的体积量,潜在地杜绝了奶农掺水的可能。”

  据了解,20年前的澳大利亚原奶采取的也是政府定价,后来当政府定价要取消时,整个行业争议非常大,很多人反对。“有人认为,失去政府定价,整个行业会遭受很大的灾难。事实上,根据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并非如此。政府定价起不到最终作用,后来行业出台了行业自律规则,保护奶农的可持续利益,恢复了奶农信心。”

  徐圆同时指出,各个国家情况不同,只有参考价值,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的方式。本报记者 杨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