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第三方发声 提高乳品行业公信力

2017-03-29 10:56:59   来源:食品报

    中国奶业的质量安全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2015年国产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这一数字后面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人士的不懈努力。然而,纵观全国奶业总体形势,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缺失,致使行业尚缺乏透明度。对此,业内专家建议,我国应像奶业发达国家一样,推行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和相关制度,建立不同层次的、具有第三方公证性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全面振兴奶业,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奶业发展的要求。实际上,中国奶业已经面貌一新。中国奶业协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规模牧场生鲜乳样品乳蛋白平均值为3.23g/100g,乳脂肪平均值为3.76g/100g,都已远远高于国家标准。也就是说,现在我国已经拥有了优质的生鲜乳。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国内消费者依然认为,外国牛奶更让人放心。在此背景下,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国外奶业是一个业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专家认为,让第三方发声,能够大大提升乳品行业公信力。推行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和相关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政府优先介入 

  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应具有权威性

  如何建立权威性的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专家建议,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类似机构的成长经验,政府主管部门优先介入,做到及时、准确、全面、有效收集从原奶到成品的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

  专家以奶业大国荷兰为例分享了其关于建立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的经验。如在荷兰运作已经比较成熟的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QliP,即负责检测从生鲜乳到乳制品等多个方面,并跟踪、审计、评估和认证全产链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荷兰奶农的奶款支付是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为主,并不是由乳企决定,数据信息发送给相关的服务机构和牧场主本人,成为牧场管理的重要依据。所以,这种第三方的系统化服务不仅在各个环节做到了专业,也让监管的理念在一开始就从单纯的管制提升到行业优化的水平。专家认为,荷兰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制度非常先进,值得借鉴。

  倚重第三方提升口碑

  提高行业公信力

  据专家介绍,实际上,在荷兰,从原奶生产到商超消费都离不开这些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即便是在原奶运输上,也配备了专业化的运输团队,按照质量安全体系的要求,严格对奶样执行初步检测、样品备份和GPS定位等细节工作。

  倚重第三方提升口碑,这就和我国政府强调的用第三方评估来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道理一样。因此,专家强调指出,正在前行中的中国奶业,的确急需协力将第三方理念引入全产业链体系,以形成有效的监管系统,从而提升行业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品牌形象。

  有标准更要形成体系

  全方位管控乳制品

  从《中国奶业质量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于乳制品的监管频次、力度、标准的严格程度都高于国外。但是,专家强调指出,奶业质量管控的重点,不仅要集中在检测上,还需要从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和流通整个过程形成评估、审计、认证和监督的全方位管控体系。

  此外,我国奶业前端的监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简称DHI)为例,作为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DHI是荷兰经过100多年生产实践证明的一项实用技术。在该国的18264个牧场中,90%以上的奶牛都被纳入DHI系统。所以,正确应用这项技术,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奶牛场整体管理水平,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而且还能够为奶牛品种改良,尤其是新型育种概念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从而不断提升牧场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遗憾的是,尽管DHI在国内推行多年,而目前国内不少牧场仍未能真正意识到DHI的积极作用,在取样、检测和分析上均不规范,所以,未能将这项技术正确地应用于奶牛的科学管理中。

  再看荷兰,以专业服务体系连通了奶业源头和消费终端。一方面提供奶牛养殖方面的服务,同时鼓励和引导奶农注重提升牛奶品质;另一方面能为加工端和消费端提供数据支撑,在产业链上提供全方位链接的作用。

  据此,专家提出,增加中国奶业产业链的透明度,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以及溯源机制,迫在眉睫。乳品企业把好质量关,奶牛养殖环节也应该参照同样的标准,剥离检查、检测以及审计等功能,交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处理,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奶源,从而形成一整套奶业产业质量控制体系,打造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强大合力。本报记者 杨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