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一补三强”党建引领扶贫 搅动一池春水

2018-01-03 18:37:44   来源:

 最近,三都县委、县政府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中,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从转变作风入手,针对部分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强、一些困难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党建引领,在全县开展补精神之钙,强脱贫自信、强致富能力、强乡村管理的“一补三强”党建引领思想扶贫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让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嬗变,实现黔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志智双扶·感恩奋进”思想扶贫目标,以确保三都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一起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笔者在三都连续调查研究几天,备受启发,深受感染,连夜写下这篇侧记。
 
 
2017的岁末,连日暖阳和煦地挥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这里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带领着全县人民在“脱贫攻坚”的光荣之路上奋力求索。
“脱贫要补精神之钙,要强脱贫自信,要强致富能力,要强乡村管理!”县委书记朱奉余关于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的“一补三强”要求掷地有声,鼓舞人心。
补精神之钙 强脱贫自信
 
近一个月以来,年轻的三都农商行客户经理郑华已经习惯于告别银行舒适的办公环境,日复一日在中和镇东山村的田间地头穿行。
 刚迈进东山村姑劳组的小路,一个小伙子兴奋地从对面山坡上朝郑华飞奔,边跑边喊:“郑支书!郑支书!我们养黄牛的贷款材料都准备好啦”。
 郑华是三都98名行政村“金融书记”中的一员,专门负责在“脱贫攻坚战”中,为乡亲提供金融常识、政策的普及与资金贷款帮助。
 “没资金就没自信。”郑华在工作中发现,村民们想致富、要脱贫,有技术、有想法、能吃苦,但缺乏资金的不在少数。
 通常金融工作者在银行“高大上”的办公室里,而村民们因兜里没钱又极度缺乏自信,双方在一系列金融普惠政策的沟通上存在着无形的鸿沟。郑华说,自她响应县委县政府号令,到基层一线与农民交流,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后发现,许多村民其实各有所长,却因长期贫困极度不自信,而国家一系列“特惠贷”政策,正好为大家“补足底气,撑起腰杆”。
 东山村松寨六组的青年陆光景,在湖南应用技术学院系统学习了3年的水产养殖,于今年返乡号召乡亲们共同创办“稻田鲤鱼”养殖项目。
  30万元的启动资金难倒了掌握养殖技术的陆光景,“我们有‘武艺’,有梦想,有市场销路,就是缺钱”。
  郑华的及时出现,解决了陆光景的难题。她耐心帮助陆光景和村民共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再通过政策拿到了30万元的信用贷款。现在40多亩的稻田鲤鱼养殖基地,已初具雏形。
  金融工作者转变作风,深入乡村一线,只是三都基层干部凝心聚力,奋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郑华说:“待2018年你再来三都,会更深地感受到全县在脱贫战斗中,如滚滚春潮般的精神自信”。
 
 
补能力之钙 强脱贫本领
   
“采访可不可以尽量简短点,我们每天要为乡亲们做得事多,时间好紧张啊”。这是红星村村支书潘必巧和笔者见面时微笑着说的第一句话。
   在三都,红星村是公认的脱贫攻坚“明星村”,村干带领群众大面积开荒山、种黄桃,已颇有成效。红星村究竟有着什么神奇的能力,笔者在短短的采访中发现了端倪。
  2016年,在这个深度贫困村当了15年支书的潘必巧从县里确定的产业扶贫项目中选择了黄桃种植。这个看似轻松的选择背后,潘必巧和村干们做了大量的,扎实细致如绣花般的基础工作:
  黄桃耐旱的特性与红星村长年缺水的自然条件吻合;黄桃在种植业里暂时不算热门,竞争较小;组织村干及村民多次到外省考察后发现市场需求大;请来省农业专家做土壤化验看是否适合种植;为确保万无一失,再请一批专家做土壤化验;联想到黄桃树纤细矮小,村干到种植区轮流测风速;再从气象部分调出三都历史风力最高数据,向专家请教风险系数;带着相关的图片、视频挨家挨户向村民普及什么是黄桃;在省外采购一批黄桃罐头,让村民逐一品尝黄桃的味道……
然后,然后,然后就是现在红星村高寒荒山上成片的黄桃林,和村民们受惠后暖心的笑脸。
 “县里提出补能力之钙,强脱贫能力,真是提到点子上,提到我们农民的心里了”。潘必巧说,我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脱贫致富的能力很大程度需要比别人更勤快,比别人更细心。
  在红星村的村委会,每一间办公室都整洁得像进入了军营。大家开会讨论脱贫工作时,严谨得像理工科学者做实验,反反复复研究每一个细节,商讨每一种意外情况的预案。一位跑遍贵州基层的资深记者感慨道:“在三都的大山里,我算是见识了绣花功夫,真正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练就的绣花功夫”。
  近日,三都县委书记朱奉余指出,要加大投入、竭尽全力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困难群众的致富、带富能力。潘必巧说,这极大提升了大家对抗贫困的士气,“红星村不是‘明星村’,未来三都的每一个村都是‘明星村’”。
 
补宗旨之钙 强乡村管理
      
乡村的夜晚,漆黑而静谧。
      两件“白大褂”上下跳动,不时发出似踩到碎砖瓦的“嘎吱”声。
      这是三合街道中心卫生院院长吴平均与家庭医生吴雪娥,走在看望因病返贫户的乡间小路上。
      2017年12月,三都启动“健康使者助健康脱贫”行动,县二级医院院长到乡镇医院任院长,乡镇医院院长及经验丰富的家庭医生、党员到村里任健康支书,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得到精准救助。
吴平均与吴雪娥就是健康支书的一份子。“疾病导致贫困,在农村太普遍,太让人痛心。”在因病返贫农户辛明均家里,吴平均动情地说,因为资讯和观念相对落后,村民们大多缺乏健康常识与保健意识,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病成了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罪魁祸首。
吴平均与吴雪娥担任健康支书后,开始在苗龙村与新城社区,挨家挨户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保证每一户都有档案,每一个病人家庭都有治疗对策。
“同时每天到村民家里宣传健康知识与扶持政策,也非常重要”。吴雪娥说,能把这些工作真正做好,就可以避免很大部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才称得上合格的健康支书。
除深入基层的健康支书外,三都县委、县政府在“一补三强”扶贫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出,要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钙,结合县级领导包村、科级领导包组、一般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要求每个领导干部每月深入村组吃住不能少于两次,驻村干部入户帮助算增收账、谋发展策,并制定了严格的督察措施,确保不搞“花架子”,在效果上狠下功夫。
 
 
  “一补三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实践的升华
  
 连日来,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为推进扶贫攻坚扎实、有效、深入展开,在全县兴起了补精神之钙,强脱贫自信、强致富能力、强乡村管理的“一补三强”党建引领扶贫活动,收到显著成效,许多干部群众为此翘起了大拇指。
 干部群众何以对“一补三强”热烈夸赞?
在于“一补三强”体现了,脱贫攻坚必须高扬党性这面旗,牵住党建引领扶贫攻坚这个“牛鼻子”,靠党政组织的坚强力量、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方能一呼百应,履行分类指导、服务基层的公仆责任心。
在于“一补三强”体现了,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扶贫攻坚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天也不能懈怠的大局观。
  在于“一补三强”体现了,扶贫攻坚必须最大程度地组织和动员干部群众集中精力、集中火力,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转变作风,切实“沉下去”,下足“绣花功夫”,多办实事、务求实效的政绩观。
   在于“一补三强”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精神细化于扶贫攻坚这场输不起战役的群众观。
   扶贫攻坚只能全胜是硬道理,是三都这类深度贫困县的第一要务,三都县委、县政府抓到了点子上。
   我们为“一补三强”叫好!为深度贫困县三都在扶贫攻坚中的新作为喝彩!为40万水乡人民坚韧的斗志、顽强的作风和实践中的苦干、实干鼓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