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鲁威
10月21日,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国家生猪市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农牧产业(衍生品)大会生猪论坛暨首届中国生猪交易大会”在重庆召开。大会以“期现结合双驱动 助力破解猪周期”为主题,安排了“在严峻复杂形势下不断前行的中国经济”、“中国生猪产业现状及未来展望”等主题演讲。演讲嘉宾来自产业各个层面,发表了代表当前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最新观点。这些观点也得到了与会者高度认可,值得产业界关注。
一.猪肉多了
对于中国生猪产业现状及未来展望,农业农村部国际畜产品生产和贸易监测预警首席专家朱增勇的观点是:近五年来GDP增速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生猪生产发生了明显变化。“十三五”开始,整个猪肉消费趋势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禽肉的替代。从肉类生产结构、人口以及城镇化率这些因素来看,未来总体和人均的猪肉消费需求稳中有降。每年5000万吨到5200万吨就可以满足。
2021年尤其下半年,整个的猪肉供给宽松,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产业界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对当前要有理性的判断。能繁母猪4300—4400万头的需求量未来也会下移,并且优势产区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趋势。今年6月开始,能繁母猪连续三个月调减,同时调减幅度加大,但是能繁母猪数量依旧保持很高水平。从养殖主体看,散户和小户从6月份开始能繁母猪淘汰力度加大。但是,7月份和8月份依然处于能繁母猪存栏的高峰期,仔猪的供给1到9月份持续增加,9月份达到今年仔猪供给的高峰。10月7日猪价触底反弹,但这种反弹是阶段性的。对四季度行情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从全年出栏量预计,四季度整体出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农业农村部最新预警信息预计,价格低迷要维持到明年上半年,当前养殖主体要控制存栏。
从不同的养殖主体结构看,非瘟之后很多公司经过了轻资产扩张,这种企业在猪价低迷时亏损较大;而一些地方出现了大量的超高的单体规模养殖厂,这是之前少有的情况。整个行业平均成本比去年有所提升。从6月份开始,整个行业开启亏损。当前产能调减刚刚开始,但是这个调减只有两三个月,在9月份亏损之后产能幅度调减会加大。
朱增勇认为,但很多养殖户包括企业面临市场波动的时候,尤其经过2020年长期高价的刺激,很难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当前的调整。
二.禽肉多了
国家生物饲料工程中心主任蔡辉益介绍,近十年饲料工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平台期,年增速接近5%。去年以来增长显著,总产量同比增长10%。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2.5亿吨。其中,浓缩饲料增长22%,添加剂、预混料增长近10%。说明规模化养殖在增长。实质饲料消耗总量是近4亿吨,除了2.5亿吨工业饲料,其余是养殖企业自配料。其中,猪饲料增长仍然第一位,但肉禽饲料跃居第二位,创历史新高。随着养殖业周期波动,除了猪周期,目前肉鸡也形成了周期,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极大变化。
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在论坛上的发言标题是“我国猪肉加工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但他说,“肉类行业不能单独把猪拿出来说,还是想汇报整个肉类产业的发展概况。”由此可见,坚持认为“消费不振”其实是一个误区。现在理解“猪粮安天下”应该为“诸粮安天下”。“猪肉”一统肉类市场供应的时代已经过去。“诸多”肉类均衡发展是这次“两疫”常态化带来的根本变化。
陈伟说,随着非瘟造成猪肉产量下降后,禽肉产量明显增长,猪、禽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效应。可见,禽肉值得放在战略层面考虑。我国肉类消费超过了全球人均50公斤的消费量,达到60公斤,但发达国家肉类人均基本消费在80到85公斤。其中主要的差距在猪肉加工。双汇猪肉分割做到四百多种,但是丹麦皇冠能够做到六百多种。从整体的消费结构看,我们猪肉的消费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这是降低猪肉增加牛羊肉稳定禽肉的潜力所在。双疫情下的肉类消费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猪肉消费第一次出现低于60%的现象。
有目共睹,禽肉加工是猪肉的榜样。
三.亏损多了
秦军是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他认为,猪价暴涨暴跌的根源是产业结构的问题,分散化的问题,还有定价模式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才是缓解猪周期剧烈波动的根本性解决路径。他提出,从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模式看利润率,猪价下跌到现在这个时间段和2018年初到2019年初是差不多的价格,但是企业的亏损幅度远远超过那个时候,这是什么原因?
他认为主要是两点,第一是由于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后,行业生产过程的平均成本上升。而玉米(2609, -13.00, -0.50%)价格的上涨,造成饲料涨幅达30%—35%,整个行业付出了更高的养殖成本。从2020年以来的七个季度的生猪销售量和营业收入看,牧原在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是137亿,几乎与2020年第二季度的收入相当。但是,生猪销售量相差一倍,即今年多卖了一倍数量的猪才达到同样的收入。第三季度,牧原每个月收入不到50亿,月均减少30亿。是猪价快速下跌导致了如此大的波动。第二是肉类消费结构的问题。美国鲜肉消费比例只有20%,加工制品也是形态丰富,分布均匀。中国肉类消费结构是热鲜肉、冷鲜肉加起来80%。鲜肉比例高在顺周期下产能与消费之间缓冲余地小,必然带来行业价格的暴涨暴跌。
秦军认为,非洲猪瘟给行业带来的变化快速而深刻。行业集中度前十大企业产能占比由百分之六七几年里就变成了百分之十二三,而未来肯定还会往上走。与此同时,产业链一体化的趋势也出现了雏形。目前,规模企业的成本相比于散户来说不再具有优势了。很多企业成本在近20元甚至更高,散户成本大概在十四五元。行业内也有质疑,是不是规模企业把猪成本搞得这么高?我们的观点是,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快速扩张必然带来管理上效率的损失。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背后一定是研发的投入、装备的升级、管理的提升、人才梯队的建设。去年高猪价带来的突飞猛进,整个行业为此要付学费,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保持乐观。
四.模式多了
农信互联从2015年开始做生猪数智化。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柯对中国生猪产业数智化的认识是,整个生猪产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过程,包括采购风险,养殖风险,价格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而最近这一两年行业变化越来越快越深入,从调猪到调肉,从养殖到食品,从松散到联合。这个时候不要管数智化到底是必要还是不必要,而是你怎么把它用好的问题。
对于养猪企业还说就是选择平台。目前的平台建设很火。农信互联从2015年一直在做“猪联网”平台,以猪为核心,把养猪相关资源联系在一起,旨在解决五个问题:管理、交易、兽医服务、金融服务、智能养猪,通过五个层面形成养猪大数据。借助养猪头部企业对养猪行业深刻的理解加上六年来对养猪数字化IT能力不断的积淀,搭建了一个适合大企业的养猪平台。
他认为,未来生猪企业的价值,无非来源两点,一是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能产生多少数据。养猪不是在养猪,养猪是在养数据。猪虽然死了但是活在企业的系统中,能够给企业提供价值的挖掘。二是企业在整个过程当中使用了多少数据。未来出栏量可能是衡量的指标,但是对数据的占有和使用也是对养猪企业价值衡量的指标。总之,数智化已经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
生猪期货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运行平稳,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从上市初期的日成交1万手、持仓2万手,稳步发展到目前的5万手、10万手。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初步显现。
据大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国生猪产能加速恢复,市场价格快速下跌,生猪期货与现货价格走势相符,波动更为理性,客观反映了生猪供应恢复性增长的市场预期,为养殖行业提供了明确的价格参考。目前,已有2000余家单位客户参与生猪期货交易,十余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计划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辅助经营。特别是5月以来生猪价格进入快速下行通道,部分大型养殖企业成功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锁定出栏价格,稳定生产,保障主业利润。养殖企业对期货市场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今年大商所大力支持中小养殖户利用“保险+期货”实现稳收增收,共投入约1.32亿元开展养殖类“保险+期货”项目。在“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中立项了131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份,项目最高赔付率达405%。
以上观点并非“零零散散”,它们互为因果,相互推导。事物在螺旋式上升,新的趋势孕育在走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