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发展迎良机 贵州加速产业布局

2016-07-25 15:41:17   来源:食品报

 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中把特色小杂粮作为粮食结构改革和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的重点;当前,我国打响了扶贫攻坚战,同时还出台了力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很多政策。贵州苦荞产区都分布在贫困山区,具备药食兼用属性和扶贫属性的苦荞迎来发展良机,贵州省决定把苦荞作为大健康特色产业进行规划和扶持。配合国家扶贫、大健康产业的政策以及落实供给侧改革的精神,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农委决定从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给予苦荞项目专项发展资金支持。贵州的苦荞生产企业和苦荞科研机构都在加快建设步伐抢抓发展良机。

  世界荞麦起源地在中国西南部,贵州威宁、六盘水等地区种植苦荞历史悠久,这些地区昼夜温差大、冷凉高海拔气候的自然条件很适合苦荞生长。记者从贵州省农委种植业处获悉:2016年贵州省投入2500万省级财政资金,扶持优质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专项,重点发展苦荞、薏仁等特色优质粮食作物,项目实行限额申报、择优选择。其中,苦荞项目的限额是7个,可以是良种繁育基地的规范化种植、配方施肥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项目,要求苦荞主产区建设面积500-1000亩,年平均亩产值3000元以上;也可以是5000亩以上、年均亩综合产值2000元的苦荞商品生产基地。每个项目可以得到40万元以上的补助。据了解,该专项资金不仅支持生产资料的补贴,还支持苦荞产地环境和产品的认定,产品质量检测、营销宣传、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科技创新等。

  科研领域积极推动贵州苦荞研究工作

  贵州省荞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贵州省科技厅正式批准建立的,作为我国第一个省部级以上的荞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它备受全国粮食行业的关注。该中心采用产学研紧密结合方式,凝聚多个研究学术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对荞麦育种、种植和加工等主要环节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和应用示范,建立荞麦技术服务体系,提升贵州省荞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监测和服务。在今年四月召开的“贵州省荞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会”上,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表国家体系与贵州省荞麦工程研究中心签署了广泛的合作协议。国家燕麦荞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任长忠研究员、营养与深加工岗位科学家李再贵教授等多名我国荞麦界科学家们表示,他们的荞麦研究成果将优先向贵州荞麦工程中心倾斜。无疑,该工程中心将成为贵州苦荞产业的重要科技支撑,并将在我国荞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贵州苦荞企业加快产业布局

  一些贵州苦荞企业敏锐地捕捉到发展良机,开始加快产业布局发展。近日,贵州荞麦养生股份有限公司与贵州省威宁县政府、国家荞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签署了“打造威宁苦荞产业集群”的合作协议。荞道公司董事长刘泉告诉记者,这种合作方式可以推动贵州苦荞深加工、促进产业升级。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年产销荞麦超过10万吨,苦荞产业综合收入31.5亿元,成立苦荞基层合作社不低于50家,并形成中国荞麦行业首家大型农民股份制经营集团。荞道公司将负责规划和实施苦荞麦系列种植及加工集群的建设,实现苦荞大众食品、中高端食品、家纺用品、功能保健等产品开发的苦荞麦全产业整合目标。在成立基层合作社不低于50家的基础上,荞道将着手组建以荞农为基本单元、以合作社为投资主体、以能人大户为经营管理保障和主要负责人的“农民股份制经营集团”。这种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大型经营集团可以让广大威宁贫困苦荞农得以分享苦荞全产业链发展的经济效益。

  在荞麦品种里,苦荞的食、药两用品质特征的优势明显,而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是我国苦荞种植比较集中的传统产区。多年来,苦荞种植规模化程度不高、加工技术水平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一直是制约贵州苦荞做大的瓶颈问题,也是贵州苦荞经济效益未能明显体现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建议,发展贵州荞麦,首先应该整合毕节、六盘水这两个苦荞产区,两地联动共同做大贵州苦荞的规模。荞道公司在六盘水投资6000万的苦荞生产基地正是威宁苦荞产业振兴计划的基础和支撑,业内人士评价此举将促进以前各自独立发展的毕节和六盘水苦荞产区走向整合,融合发展方能真正实现贵州苦荞产业的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