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容易受语言伤害 家长说话要谨慎

2016-06-02 10:28:51   来源:食品中国

新华社太原6月1日专电 题:儿童容易受伤害 家长说话要谨慎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

  当孩子淘气不听话时,有的父母会说:“你再这样,爸妈就不要你了!”当父母想鼓励孩子时,也可能会说:“如果你表现好,爸妈就会更爱你!”

  这些话语在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中经常听到,殊不知,这样的话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

太原市九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刘涛(化名)说,自己最不喜欢父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走了,不要你了”!

  “每次他们说这样的话,我的心就跳得很快很快,觉得他们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刘涛说。

  太原向阳花幼儿园王郭兰老师将这样的话语称为“威胁的语言”,当父母对孩子说出类似的话时,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安全感缺失。

  “‘如果你怎么样,我就会怎么样。’这样的语言表述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变成了一种条件交换,只有我一直表现好,才能拥有父母许诺的东西,父母才会爱我。”王郭兰说,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去讨好别人,和父母的这种语言方式有关,这是他内心力量不足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但如果一个人总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观察别人的眼色和态度,就无法顾及到自己的心理感受,无法实现自我发展。

  还有一种“贴标签式的语言”,也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太原米兰阳光心理咨询师李欢欢举例说,一桌人吃饭,一位母亲让孩子给大家表演节目,但孩子不愿意。于是,这个母亲当着众人的面说自己的孩子就是“害羞”“胆小”。之后,孩子一直不高兴,也不与人说话。

  “父母根据孩子一时的表现就给孩子贴上了标签,慢慢孩子就会越来越向着这个标签发展。”李欢欢说。

  即使是“懂事”“听话”“孝顺”这样的标签,也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告诉记者,从小他就被母亲说成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有别的孩子抢自己的东西,也因为“是个懂事的孩子”而不得不忍让。“懂事”似乎成了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成了他身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在很多孩子心中,对他们伤害最大的还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太原市九一小学二年级的小美(化名)说,她的一个同学是学习委员,4次考试有3次考了100分,而自己只考了1次100分。“你看看人家怎么就考那么好,你得多向人家学习。”每次听到妈妈这样的话,小美就很反感。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你要是觉得那个孩子好,就让那个孩子当你的孩子吧。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就是觉得我不好。”小美说,她希望自己是最让父母骄傲和开心的,可拿自己和别的孩子比,就是想把她变成那个孩子,觉得妈妈把她放在最低位了。

  对于父母带给孩子的语言伤害,李欢欢认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能激发孩子,让他们变得更好,但却常常事与愿违。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应用不当的语言让孩子觉得父母随时会不爱他们,会抛弃他们,或者给他们贴标签,限制他们未来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