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变身致富“金菇”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多年来,当地农民以种植马铃薯、莜麦、葵花等经济作物为主,亩均年产值不到500元。2012年,武川县把食用菌列入全县五大支柱产业之首,为扶贫开发找到新的突破口。7月25—26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中国食用菌商务网、武川县共同主办的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暨食用菌产业投资推介会在武川县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位食用菌行业的专家及食用菌种植户和采购商参加会议。在呼和浩特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车间,记者看到,自动搅拌机在不停转动,工人有的在搅拌,有的在装菌袋。车间内设有灭菌锅炉、灭菌柜、制种机、接菌机、封闭式冷冻室和冷藏室等,俨然一个小型现代化工厂。正是香菇、滑子菇出菇期,大棚里成排的菌棒上一簇簇小蘑菇娇俏可爱,散发着清香,村民忙着采摘。面色黝黑的呼和浩特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端才一直在忙碌着。
据了解,4年前,呼和浩特市委任高端才为科技特派员,那时当地人对食用菌一无所知。高端才一年四季吃住在基地,突破技术瓶颈,解决生产难题。在当地政府一系列政策扶持下,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公司按照“股份合作、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效益分红”原则,让贫困户通过食用菌产业分得红利。村民逐渐看到种植蘑菇的好前景,纷纷到种植基地打工成为上班族。目前,该公司有固定工100多人,还有几百人的季节工,都是从附近的乡村招过来的,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比种植传统农作物收益高不少。不仅如此,这些在企业打工的当地农民还是企业的股民,到年底享有分红。
高端才介绍,武川独特的冷凉气候,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食用菌既不受病虫害侵袭,又不用喷洒任何农药,菌菇质量好、味道美,因此被上门收购的福建、辽宁大连、北京、天津等客商抢购一空,一些客商还与基地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武川食用菌产业化扶贫项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耗赖山乡为中心,哈乐镇和上秃亥乡为重要节点的食用菌区域化生产格局。截止到2015年底,武川县食用菌大棚共有3348棚(半亩大),涉及6个乡(镇)、10个村委会,受益农家4千户,受益农民1万人。该县食用菌主要产品有滑子菇、木耳、香菇、平菇、姬菇、鸡腿菇等品种,主打产品为滑子菇、木耳、香菇。现在已经成功注册了“塞上蒙菇”“阴山蒙菇”商标。
2016年,武川县在哈乐镇、耗赖山乡、可镇、上突亥乡新建食用菌大棚3500个,新建菌棒生产线5条,建设速冻、保险库一座,实现食用菌罐头和食用菌休闲食品上市销售,并实现满负荷生产。计划到2017年底,武川县食用菌厚墙体温室大棚达到10000棚,建成菌棒生产线10条,食用菌产量达到6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以上,带动农户10000户以上,建成品牌自主、质量安全、销售畅通的中国北方食用菌大县。
拓宽食用菌扶贫产业化之路
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优势。食用菌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上优势凸显。食用菌产业越来越成为覆盖面大、带动性强的脱贫攻坚支柱产业,为贫困地区实施产业脱贫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据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会长李玉春介绍,从2015年10月开始,该分会在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产业扶贫委员会的指导下,对全国592个贫困县产业扶贫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其中有420个县开展食用菌产业扶贫,占比72%,而且扶贫效果好,食用菌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次会议通过专家解读、典型经验交流等形式,研讨总结了以产业扶贫为载体,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新思路、新模式,对更好地促进食用菌产业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探寻。与会专家分析指出,近两年来,部分工厂化食用菌品种如金针菇、杏鲍菇出现区域性产能过剩。与此同时,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对珍稀食药用菌产品的需求增加,亟须进行产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应通过科技创新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食用菌旅游观光、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医药品以及美容品等,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供给需求,形成初级加工与深加工产品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新元表示,全国各食用菌主产区的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政策支持和科学引导,帮助当地食用菌企业和菇农实现结构性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食用菌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理念创新,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的艰巨任务。
会议期间,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将武川县确定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会议还对2016年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新闻人物获奖人员进行了表彰。本报记者 蒋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