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以创新为引领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6-07-14 13:10:23   来源:中国食品报

 做优供给侧 解忧大农业 

  如何让粒粒皆辛苦的农产品卖上好价钱?如何让古老乡村承载起魂牵梦萦的乡愁?如何让勤劳的乡亲在田野上绘出多彩画卷?……一个个在成千上万人心中涌动的问号,汇聚成为一道“时代问题”。答案,需要从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寻找。

    海南农业,既有与全国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性。海南省委六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海南省委关于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是海南结合自身实际,对中央决策部署的细化落实,其中,农业居4大“重点任务”之首,明确了出路。这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的出炉,仅仅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海南依然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勇气,在田间地头“答题”。

  全盘统筹兼顾

  各方协作联动

  清晨,被五指山和黎母山山脉包围的白沙盆地,云雾缭绕。在白沙第一块有机绿茶园里,38岁的黎族妇女符小芳正在采摘沾着露珠的嫩茶。”“有机绿茶价格是普通绿茶的5倍多,种茶效益也远高于橡胶。”这位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胶农称,这是转型式“创业”。

  个体转型的叠加,就是海南农业的转型。个体转型的“冲动”,证明了海南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十字路口。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坦言,在农业现代化、国际化提速的新阶段,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从独特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

  从全球来看,海南的热带特色并非唯一,境外热带农产品进口数量、品种日趋增多;从全国来看,内地设施农业兴盛,冬春季大众农产品的供应量大大提升;从海南自身来看,仍然存在低效规模过大、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加工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时代给予海南农业的还有机遇。江华安说,尽管全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但供给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海南农业要利用热带、生态资源优势,从一般性供给向高端特色供给转变。

  增强海南农业综合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犹如搭建能够抵御台风的房屋,不仅要有坚固的地基、上等的砖瓦以及起到粘合作用的水泥,还要有精益求精、务实创新的工匠。

  翻开《实施意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从“物—农产品”“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几个方面分条布置了任务,针对海南农业存在的瓶颈问题,详细提出了要“做什么”。

  “海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全盘统筹兼顾,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协作、上下联动。”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认为,要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出海南农业品牌。

  调整农业结构

  产业转型升级

  夏日阳光炽热,儋州市润德种植合作社基地里,150亩巴西蕉硕果累累,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收获颇丰。合作社理事长郑加才说,这里原本是甘蔗地,改种巴西蕉后利润可增长11倍多。

  甘蔗、木薯、水稻等海南农业曾经的支柱产业,随着市场变化比较效益逐年降低。因此,《实施意见》将“调减低效产业”列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减”只是手段,目的是“加”,达到“腾笼换鸟”效果。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研究员党选民说,海南要抓住农产品市场中的“奢侈品”,从作物方面来看,要选择溢价空间较大的,而从品种来看,要培育适应当地生产的小而精的、特色的优质新品种。

  “要把调结构与转方式统筹考虑,如果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即使是高效品种也会逐渐变成低效。”江华安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品种上的“加”“减”,而是要从“根”上实现转型升级。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海南农业转方式的重要方向。”江华安介绍,海南省政府和农业部形成共识,建设海南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要以此为契机,实施好化肥农药减施、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地力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工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香蕉致癌”“毒西瓜”……面对种种不实报道,海南农产品遭受了巨大损失。在谴责的同时,海南也在思考通过发展品牌农业,提高海南农产品的“抵抗力”。江华安认为,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是海南农业的生命,海南要树立抓质量就是抓效益、促增收的观念,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海南省政府专门设立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琼中绿橙、陵水圣女果、白沙绿茶等一批区域品牌逐渐形成。然而,区域品牌的共用性容易出现“搭便车”,鱼龙混杂、难辨真伪。

  “只有做足企业品牌,才能提升区域品牌的含金量和可持续性。”千里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康顺福说:“企业不要去抱怨市场没有标准,企业要做好自己的标准,然后把它变成市场的标准,同时把这套标准输送到上游种植,以销定产,不但是量的匹配,更是质的匹配。”

  提升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能力

  海南农业要走上新的发展路子,呼唤新的经营主体。

  细数家底,可见差距:海南农业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不到全国的1.3%;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很快,但水平参差不齐;农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适应发展新需求。因此,《实施意见》提出,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

  江华安表示,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育”做大做强农业企业。“‘引进’就是招商引资,促成更多的好企业、好项目落户海南;‘培育’就是通过财税、信贷、保险、用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农业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力争‘十三五’期间,培育出一批产值超10亿级、100亿级的大型企业集团。”

  “要将留守老人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难度较大。”江华安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转变观念,要加大对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允许农民以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海南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政府的鼓励与培育下渐成气候,同时也遭遇了“成长烦恼”。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站在热带水果基地前,海南来此购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群国发出叹息。“原本打算将基地打造成为有机休闲农庄,但是算了算账,还差不少钱,而银行却贷不出款。”

  融资困难,是农业企业和农业种植大户发展遇到的普遍问题。“海南小额贷款等普惠性支农金融做得不错,但是由于这项贷款额度较低,难以让新型经营主体解渴。”周群国说,由于农业性质决定,难以抵押贷款,政府可以尝试“政保贷”等模式。

  江华安表示,在进一步做好“惠农金融”的基础上,海南省农业厅将积极配合财政、金融等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强农金融”中的杠杆作用,通过贴息贷款、股权投资等形式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农业。“海南将建立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同时,成立海南热带农业发展基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大农业项目建设。”

  链接一二三产业

  融合发展在行动

  海口火山泉休闲农庄,绿树环绕的小湖,隔绝了城市的嘈杂,游客可以在湖中小岛上选一只石凳坐下,将鱼竿甩向湖中,静等鱼儿上钩,也可以采摘蔬菜、水果,做一回农夫,还可以在真人CS游戏中体验一把刺激。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海南产业融合的载体。火山泉休闲农庄总经理洪理海认为,产业融合是“一份青菜,卖两份钱,一份是青菜本身,一份则是种菜摘菜的劳作”,拓宽农业收入来源。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较快,但也出现同质化现象。”中国(海南)生态休闲联盟秘书长刘卫国说,休闲农业差异化发展才能拓宽客源,“《实施意见》中提到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就是从功能、客户群体进行划分,指导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差异化发展。例如农业与教育的融合,就是针对学生群体发展农业科普主题农庄。”

  加工业是海南的薄弱项,洪理海也常因此苦恼。“岛外游客并不方便携带新鲜瓜果菜,需要特色加工产品作为伴手礼。”

  柯佑鹏认为,海南发展加工业需要转变思路,变规模化大路货加工业为小而精的特色加工业。“可以学习我国台湾地区,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休闲农庄通过‘小作坊式’机械或手工,做特色加工品。”柯佑鹏说,往往这种小而精的特色加工品在市场上售卖不多,因其稀罕而更吸引游客。

  “海南产业融合,观念、人才、技术、资本成为4大瓶颈。”刘卫国说,园区能够实现企业、物流、人才、信息、公共服务等相对集中,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容易形成上下游生态共生产业链,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载体与新业态。来源:海南日报